3月20日,中科院正式發(fā)布2025年《國際期刊預警名單》,僅5本期刊因“論文工廠”問題被點名,相較2024年的24本大幅減少,引發(fā)學界熱議:預警期刊“縮水”是否意味著學術環(huán)境改善?科研人員投稿能松一口氣了嗎? 真相可能比表面更復雜。
1、規(guī)則調整:從“分級預警”到“一刀切”
2025年預警名單首次不再區(qū)分風險等級(高、中、低),轉而聚焦兩類核心問題:一是破壞科研生態(tài)的學術不端行為(如論文工廠、引用操縱),二是阻礙學術成果國際化的不當操作(如中國作者占比畸高)。這一調整簡化了評判標準,但可能導致部分“擦邊”期刊未被納入。
2、動態(tài)管理:整改期刊可“摘帽”
根據(jù)中科院最新說明,整改成效顯著的期刊會被移出下一年名單。例如,2020年曾被預警的MDPI旗下期刊《Cells》《Sensors》,因自引率降低、審稿流程優(yōu)化,近年已脫離預警行列。這一機制鼓勵期刊自我革新,但也意味著名單“短”不代表問題消失,而是動態(tài)篩選的結果。
3、精準打擊:聚焦“論文工廠”重災區(qū)
2025年名單的5本期刊均涉及“論文工廠”——即批量生產論文并售賣署名權的灰色產業(yè)鏈。中科院此次直擊源頭,旨在遏制規(guī)?;瘜W術造假,而非全面覆蓋低質期刊。
02
投稿真能高枕無憂?
1、歷史名單“合并使用”,高校政策仍嚴苛
盡管中科院強調不應合并歷年預警名單,但多所高校為“保險”仍將歷史名單納入評價體系。例如,華東政法大學“負面清單”實施七年來,研究生在預警期刊發(fā)文量減少97.8%。若投稿期刊曾上榜,即使已整改,仍可能被高校“一票否決”。
2、“水刊”需求未減,新馬甲層出不窮
論文仍是職稱評審、畢業(yè)答辯的硬指標,“水刊”市場依然存在。例如,2021年《寫真地理》因“熟蛋返生”事件被整頓,但類似期刊可能改頭換面,通過縮短審稿周期、降低錄用標準吸引投稿。
3、國際期刊“擦邊操作”更難識別
部分期刊通過分區(qū)包裝(如JCR1區(qū)但自引率超20%)或快速出版噱頭(如“3天錄用”)吸引作者,實則質量堪憂。例如,MDPI的《Sustainability》因發(fā)文量巨大、自引率高屢遭詬病,卻因未被預警而成為“擦邊球”首選。
03
科研人如何避坑?
1、多維度評估期刊,勿唯分區(qū)論
參考中科院分區(qū)與JCR分區(qū)差異(如《Antioxidants》JCR1區(qū)、中科院2區(qū));
警惕“高分區(qū)+高自引率”組合,如《Remote Sensing》自引率達23.8%;
查詢期刊歷史預警記錄,避免“踩雷”整改中的“前科”期刊。
2、關注政策動態(tài),與單位“對齊”
高?!昂诿麊巍笨赡鼙戎锌圃焊鼑栏瘢ㄈ绾幽洗髮W規(guī)定預警期刊論文不計入科研積分);
定期查閱單位更新的負面清單,如上海政法學院、沈陽農業(yè)大學等近期已發(fā)布新規(guī)。
3、回歸學術本質,破除“唯論文”依賴
教育部“破五唯”改革持續(xù)推進,部分高校已取消論文與評獎、畢業(yè)硬掛鉤??蒲腥藛T可探索專利、成果轉化、社會服務等多元評價路徑,減少對“水刊”的被動依賴。
預警期刊“縮水”是學術治理的進步,但絕非終點??蒲腥诵枨逍颜J識到:名單的“短”背后是規(guī)則的“嚴”與動態(tài)的“變”。唯有堅守學術底線、理性選擇平臺,才能真正遠離“水刊”漩渦。
![]() |
創(chuàng)賽生物 提供高品質的醫(yī)療產品和服務 |
聯(lián)系我們
廣州創(chuàng)賽生物醫(yī)用材料有限公司 手機:180 2452 3356
|
掃碼關注
關注公眾號 掃碼加客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