膀胱癌,尤其是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(NMIBC),在老年人群中發(fā)病率較高。傳統(tǒng)治療方法(如手術切除、膀胱鏡輔助光療和高劑量放射治療)雖然有效,但患者仍面臨較高的復發(fā)和進展風險,并需長期隨訪。自1990年代以來,膀胱癌的5年生存率提升有限,顯示出治療效果仍有待提升。傳統(tǒng)技術難以在診斷、治療和隨訪之間實現(xiàn)實時性、同步性和長效性。近年來,免疫療法的出現(xiàn)為膀胱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,但仍需要進一步開發(fā)非侵入、全流程影像導航的高效治療手段,以更好地應對NMIBC的治療挑戰(zhàn)。
針對上述問題,蘇州大學的劉莊教授團隊開發(fā)了一種基于X射線激活納米轉換器的非侵入式全程實時NIR-II影像導航按需分段光動力療法(f-PDT),用于自發(fā)性NMIBC小鼠模型的治療。通過納米閃爍體吸收、分布并轉換X射線能量,該方法產生可見光輻射用于高效PDT,同時在生物透明窗口下實現(xiàn)NIR-II熒光成像。在納米轉換器上修飾腫瘤血管生成特異性肽,確保其在復雜亞型的自發(fā)性NMIBC中實現(xiàn)特異性靶向和充分富集。結果表明,該方法顯著增強了腫瘤縮小效果,抑制復發(fā),提高小鼠生存率,并實現(xiàn)了基于NIR-II影像的全程預后監(jiān)測。性能評估采用自制設備量化NIR-II熒光信噪比,驗證了從診斷到預后、按需定制輻射劑量的全程監(jiān)測功能。該研究提出了一種整合診斷、治療和長效監(jiān)測的NMIBC治療新策略,為提高NMIBC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提供了有力支持。相關研究在2024年9月19日以“Full-course NIR-II imaging-navigated fraction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bladder tumours with X-ray-activated nanotransducers”為題發(fā)表于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 (DOI:10.1038/s41467-024-52607-9)上。
(1)雙激活納米轉換器用于X射線激活的PDT和NIR-II成像
本研究開發(fā)了具有雙激活功能的核殼結構鑭系摻雜納米閃爍體(Ln-NSs),用于增強光動力療法(PDT)和NIR-II成像。通過在NaGdF?基質中引入Tb3?和Nd3?作為雙激活劑以及Ce3?作為能量介導劑,并在外層包覆NaLuF?以提高X射線吸收效果,這種納米轉換器實現(xiàn)了X射線激活的可見光和NIR-II熒光發(fā)射(圖1a)。透射電子顯微鏡(TEM)圖像(圖1b)顯示,這些球形納米顆粒呈現(xiàn)均勻的六角形形貌,具有強烈的綠色(490、546、585、620 nm)和NIR-II(865、895、1060、1340 nm)熒光發(fā)射(圖1c),歸因于Ce3?到Tb3?和Nd3?的高效能量轉移(圖1e–j)。為實現(xiàn)特異性靶向治療,這些納米轉換器通過O-磷酸乙醇胺(AEP)進行表面修飾,并與光敏劑玫瑰苯胺(RB)共價連接(圖1k–m)。由于Ln-NSs可見光發(fā)射與RB吸收光譜高度重疊,能量傳遞效率達99.1%(圖1k、l),在X射線激活下能夠生成強烈的1O?信號,用以支持分段光動力治療(f-PDT)。表面功能化后的NSs-RB在808 nm激光和X射線激發(fā)下仍保持明顯的1064 nm NIR-II熒光發(fā)射(圖1n、o),展示出在體內成像和治療的潛力,滿足特定的臨床需求。
圖1. X 射線激活納米閃爍體和納米傳感器。(a) 核-殼鑭系摻雜納米閃爍體的發(fā)光機制示意圖,X射線激發(fā)綠色和NIR-II發(fā)射;(b) 24.6納米 NaGdF4,Tb@NaGdF4@NaLuF4的TEM圖像,插圖為高分辨率TEM圖像和傅里葉變換衍射圖案;(c) NaGdF4,Tb@NaGdF4@NaLuF4的X射線激發(fā)光譜;(d) 808納米激光激發(fā)光譜及NIR-II發(fā)射;(e) 在546納米處監(jiān)測的激發(fā)光譜;(f) 546納米處的熒光衰減曲線;(g) NaGdF4,Tb和NaGdF4的標準化X射線激發(fā)光譜;(h) 1060納米處的激發(fā)光譜;(i) 1060納米處的熒光衰減曲線;(j) NaGdF4,Tb@NaGdF4和NaGdF4@NaGdF4的標準化X射線激發(fā)光譜;(k) 24.6納米 NaGdF4,Tb@NaGdF4@NaLuF4的X射線激發(fā)可見光譜與RB吸收光譜;(l) NSs和NSs-RB的X射線激發(fā)可見光譜;(m) SOSG溶液在X射線輻照下的相對強度(n?=?6);(n) NSs-RB的X射線激發(fā)NIR-II光譜,插圖為代表性照片和NIR-II熒光圖像;(o) 808納米激光激發(fā)下NSs-RB的NIR-II光譜,插圖為代表性照片和NIR-II熒光圖像。(m)數(shù)據(jù)以均值±SEM表示
(2) 自體NMIBC小鼠模型中的特異性靶向與納米轉換器積累驗證
為推進f-PDT成為臨床適用技術,研究團隊選擇了由致癌物N-甲基-N-亞硝基脲(MNU)誘導的C57BL/6雌性小鼠自體膀胱癌模型,以模擬人類膀胱癌的分子亞型差異(圖2a)。經MNU處理后,代表性照片和蘇木精-伊紅染色(H&E)分析顯示,NMIBC的病理特征明顯(圖2b),表明模型建立成功。為提高納米轉換器在自體腫瘤中的特異靶向和積累能力,研究人員在納米轉換器表面標記了腫瘤靶向的環(huán)狀RGD肽(cRGD)和熒光素(FITC)(圖2c)。FTIR光譜確認了表面修飾,并測得納米轉換器的穩(wěn)定性和尺寸(圖2d)。進一步驗證特異性靶向效果,利用NIR-II熒光成像觀察納米轉換器在NMIBC小鼠和健康小鼠膀胱中的積累(圖2f)。與健康小鼠相比,cRGD標記的納米轉換器在NMIBC小鼠膀胱中產生的NIR-II熒光信號強度顯著增強,說明cRGD標簽實現(xiàn)了有效的靶向積累。采用人膀胱癌細胞系T24和253J,觀察cRGD標記增強了納米轉換器的內吞效率(圖2h–k)。在正常人尿路上皮細胞(SV-HUC-1)中,RB和FITC信號強度顯著降低,進一步證實了cRGD標簽的腫瘤靶向性。此外,流式細胞術和不同細胞類型的熒光信號分析進一步支持cRGD的高親和性(圖2l)
圖2. F/cRGD標記納米傳感器的本土膀胱腫瘤特異性和增強的細胞攝取。(a) NMIBC小鼠模型建立及單次光動力治療實驗示意圖;(b) MNU灌注后NMIBC小鼠膀胱的代表性照片及H&E染色,黑箭頭指示癌瘤;(c) 通過F/cRGD肽對納米轉導器進行表面功能化;(d) NSs-AEP、NSs-RB和NSs-RB-F/cRGD的動態(tài)光散射;(e) 它們的Zeta電位(n?=?4);(f) NSs-RB-F/cRGD處理的健康小鼠及NSs-RB-FITC和NSs-RB-F/cRGD處理的NMIBC小鼠膀胱的離體NIR-II熒光成像和冷凍切片(FITC通道);(g) (f)中冷凍切片的FITC熒光信號定量分析(n?=?6);(h) T24細胞用50?μg?mL?1的NSs-RB和NSs-RB-F/cRGD處理后的熒光成像;(i) RB(左)和FITC(右)熒光強度的定量分析(n?=?10);(j) 不同處理下T24細胞的NIR-II熒光圖像;(k) NIR-II熒光信號強度的定量分析(n?=?10);(l) T24細胞經NSs-RB和NSs-RB-F/cRGD處理后的流式細胞分析(n?=?3)
(3) F/cRGD 標記納米傳感器的細胞毒性、放射增敏作用和 X 射線激活的光動力治療
研究人員評估了納米轉換器對T24和253J細胞的細胞毒性及其在X射線激活下的PDT效果。細胞毒性實驗顯示,NSs-RB-F/cRGD及其各組分NSs-AEP和NSs-RB對T24、253J和SV-HUC-1細胞無顯著毒性(圖3a)。在X射線激活下,NSs-AEP?+?X射線、NSs-RB?+?X射線和NSs-RB-F/cRGD?+?X射線對T24細胞的活性明顯下降,與輻射劑量(圖3b)和納米轉換器濃度(圖3c)呈正相關。NSs-RB-F/cRGD?+?X射線處理后的細胞存活率顯著低于NSs-RB?+?X射線,表明F/cRGD標記增加了納米轉換器的細胞攝取。進一步的體外克隆形成實驗(圖3d)和γ-H2AX免疫熒光分析(圖3e、f)證實了納米閃爍體的增敏效應,通過高原子序數(shù)元素(如Gd、Ce、Tb、Nd和Lu)與X射線的強相互作用生成細胞毒性羥自由基(·OH)。通過ROS生成實驗(圖3g–j)觀察到,NSs-RB和NSs-RB-F/cRGD在X射線激活下有效產生1O?和·OH。特別是NSs-RB-F/cRGD?+?X射線處理的細胞中觀察到最強的ROS信號,表明其在PDT中的高效性和特異性靶向作用。這些結果表明,納米轉換器能夠在X射線激活下進行PDT,通過F/cRGD標記進一步提升了其細胞內攝取和治療效率。
圖 3. 細胞毒性、放射增敏作用和 ROS 生成評估。(a) 不同濃度下NSs-AEP、NSs-RB和NSs-RB-F/cRGD處理的T24細胞活力(n?=?5);(b) 在0、1、2和4?Gy X射線照射下RB、NSs-AEP、NSs-RB和NSs-RB-F/cRGD處理的T24細胞活力(50?μg?mL?1,n?=?5);(c) 不同濃度和X射線劑量下NSs-RB-F/cRGD處理的T24細胞活力;(d) 各種X射線劑量下NSs-AEP、NSs-RB和NSs-RB-F/cRGD處理的T24細胞存活分數(shù)(50?μg?mL?1);(e) 在1?Gy輻照下NSs-AEP、NSs-RB和NSs-RB-F/cRGD處理的T24細胞的γ-H2AX免疫熒光圖像;(f) γ-H2AX信號定量(n?=?9);(g) 在1?Gy輻照下不同處理的T24細胞的ROS熒光成像(DHE);(h) ROS信號定量(n?=?10);(i) 1?Gy輻照下不同處理的T24細胞的1O2熒光成像(SOSG);(j) 1O2信號定量(n?=?10)
(4) 納米轉換器X射線激活PDT的細胞凋亡誘導機制
該團隊通過Annexin V-APC/PI檢測法評估了納米轉換器的X射線激活PDT對T24細胞的凋亡誘導效果。為揭示納米轉換器的協(xié)同PDT作用,采用了不引起顯著細胞死亡的1 Gy低劑量X射線。結果顯示,NSs-RB?+?X射線和NSs-RB-F/cRGD?+?X射線處理的T24細胞中觀察到嚴重的細胞死亡現(xiàn)象(圖4a,),流式細胞術分析結果顯示,NSs-AEP?+?X射線處理的細胞凋亡率為29.41%,而NSs-RB?+?X射線和NSs-RB-F/cRGD?+?X射線處理的細胞凋亡率則分別達到44.37%和55.71%(圖4b),證實了納米轉換器通過本征的放射增敏和增強的PDT實現(xiàn)了高效細胞凋亡誘導。進一步的蛋白質表達檢測(圖4c)顯示,NSs-RB-F/cRGD?+?X射線顯著增加了促凋亡蛋白Bax和Bad的表達,同時減少了抗凋亡蛋白Bcl-2的表達,且觀察到caspase-3切割活化水平的顯著提高(圖4d)。這些結果表明,NSs-AEP的放射增敏效應、RB的PDT功能以及cRGD標記的靶向積累共同作用,顯著增強了X射線激活的PDT效果。此外,成像流式細胞儀(IFC)揭示了細胞結構的破壞情況(圖4e)。相比對照組,NSs-RB-F/cRGD?+?X射線處理的T24細胞顯示出細胞膜起皺、收縮及突起等特征,且FITC和RB信號隨輻射劑量增加而降低,表明ROS(如1O?和·OH)引起的細胞損傷會經歷細胞周期停滯和DNA修復等過程,最終導致細胞凋亡。這些結果證實了納米轉換器在X射線激活PDT中的協(xié)同凋亡誘導機制,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了支持。
圖 4 .細胞凋亡分析和體外X射線激活的PDT評估。(a) 不同處理下T24細胞的Annexin V-APC/PI雙染檢測(納米轉導器濃度:50?μg?mL?1);(b) 1?Gy輻照下不同處理的T24細胞的流式細胞術凋亡分析(50?μg?mL?1);(c) 1?Gy輻照下不同處理的T24細胞蛋白表達的Western blot分析;(d) Western blot對應的定量和統(tǒng)計分析(n?=?3,樣本來自同一實驗,Western blot在三個平行實驗中進行);(e) 不同處理后孵育12小時的T24細胞成像流式細胞術結果和代表性圖像(50?μg?mL?1)。(d)中的數(shù)據(jù)以均值±SEM表示,P值通過單因素ANOVA和多重比較檢驗計算
(5)單次分段光動力療法(single-f-PDT)在自體膀胱癌小鼠模型中的抗腫瘤效果
研究人員在自體膀胱癌小鼠模型中評估了納米轉換器的抗腫瘤潛力,采用一次性X射線照射(single-f-PDT)對膀胱癌進行治療(圖5a)。在X射線(4或6 Gy)和納米轉換器(NSs-RB-F/cRGD)結合治療下,小鼠的存活率顯著提高,其中6 Gy處理組在21天內的存活率最高,達到86%(圖5b, c)。與傳統(tǒng)手術輔助PDT(5-ALA?+?激光)相比,NSs-RB-F/cRGD?+?6 Gy顯示出相似的療效,但明顯優(yōu)于不含RB或cRGD的其他治療組。HE和Ki-67染色分析進一步證實,接受NSs-RB-F/cRGD?+?6 Gy和5-ALA?+?激光治療的小鼠膀胱組織中未檢測到腫瘤病理特征,表明治療有效控制了NMIBC的進展(圖5d)。為進一步揭示single-f-PDT的治療機制,分析了小鼠膀胱中的免疫細胞浸潤情況。免疫組化結果顯示,NSs-RB-F/cRGD?+?6 Gy和5-ALA?+?激光治療組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(CD4和CD8細胞)增殖與健康小鼠相當,且顯著高于未治療的NMIBC小鼠(圖5e–g)。同時,接受有效治療的小鼠脾臟保持正常大小,并且在HE染色中顯示了清晰的紅髓和白髓區(qū)域(圖5h, i)。進一步的免疫組化分析表明,NSs-RB-F/cRGD?+?6 Gy和5-ALA?+?激光治療有效恢復了免疫平衡,增強了抗腫瘤免疫反應(圖5j–l),從而證實了非侵入性single-f-PDT對膀胱癌的顯著治療效果。
圖5.非侵入性單次 f-PDT 導致的腫瘤消退。(a) 單次光動力治療(single-f-PDT)實驗方案示意圖(每組n?=?7只小鼠);(b) 接受不同治療的NMIBC小鼠在21天內的生存概率;(c) 第21天解剖存活小鼠的膀胱照片;(d) 各組膀胱的H&E染色代表圖像,M為肌層,Ur為尿路上皮,Lp為固有層,黑箭頭:NMIBC病灶,藍箭頭:MIBC;(e) CD4和CD8細胞增殖的免疫組化分析代表圖像和定量分析(f和g),分別來自健康小鼠和接受PBS、5-ALA?+?激光、NSs-RB-F/cRGD?+?6?Gy治療的NMIBC小鼠膀胱;(h) 接受不同治療的NMIBC小鼠脾臟代表照片;(i) 不同組脾臟的H&E染色圖像;(j) 脾臟的CD4和CD8細胞增殖的免疫組化分析代表圖像和定量分析(k和l),分別來自健康小鼠和接受PBS、5-ALA?+?激光、NSs-RB-F/cRGD?+?6?Gy治療的NMIBC小鼠。(b)的數(shù)據(jù)分析采用log-rank(Mantel–Cox)檢驗和Bonferroni校正(α?=?0.05/T,T?=?2),比較5-ALA?+?激光與PBS組及NSs-RB-F/cRGD?+?6?Gy與PBS組。(f, g, k和l)的數(shù)據(jù)以均值±SEM表示,P值通過單因素ANOVA和多重比較檢驗計算
(6)基于NIR-II成像的術后監(jiān)測和復發(fā)抑制評估
為了驗證所提方案的術后監(jiān)測效果,研究團隊使用808 nm激光進行NIR-II熒光成像監(jiān)測,避免了額外X射線輻射。由于納米轉換器在體內迅速清除,每次觀察間隔均需重新膀胱灌注。在初始熒光強度相似的前提下,NIR-II信號顯示出不同治療組的依賴性變化趨勢:未處理組、僅X射線照射組(PBS?+?6?Gy和RB?+?6?Gy)或僅納米轉換器組(NSs-RB-F/cRGD)中信號逐漸增強,而在納米轉換器與X射線聯(lián)合處理組(如NSs-AEP?+?6?Gy、NSs-RB?+?6?Gy)或5-ALA?+?激光治療組中信號逐漸減弱(圖6a)。NSs-RB-F/cRGD?+?6?Gy和5-ALA?+?激光處理組在第7至21天內熒光信號完全消失,類似健康小鼠,表明腫瘤得到了有效控制。在腫瘤復發(fā)抑制的長期監(jiān)測中,5-ALA?+?激光處理的小鼠存活率在第56天從21天的86%驟降至43%,伴隨膀胱內NIR-II熒光信號重新出現(xiàn);相比之下,NSs-RB-F/cRGD?+?6?Gy處理組的存活率從86%輕微下降至71%,且無明顯復發(fā)信號(圖6b, c)。基于NIR-II熒光信號與腫瘤狀況的相關性,進一步的H&E和Ki-67染色分析證實了5-ALA?+?激光治療組存在復發(fā)性NMIBC,而NSs-RB-F/cRGD?+?6?Gy治療組僅出現(xiàn)輕度炎癥或疑似原位癌的病理特征,無轉移跡象(圖6d, e)。免疫組化分析顯示,NSs-RB-F/cRGD?+?6?Gy組小鼠的膀胱和脾臟中CD4和CD8細胞增殖水平顯著高于5-ALA?+?激光組,且脾臟結構保持完整(圖6f–m)。NIR-II實時熒光成像與組織學結果一致,進一步證實了非侵入式single-f-PDT在膀胱癌復發(fā)抑制方面的穩(wěn)健性。
圖6.單次f-PDT術后腫瘤復發(fā)抑制監(jiān)測。(a) 各組NMIBC小鼠在第0、7、14和21天的體內NIR-II熒光代表圖像(每組n?=?7);(b) 第56天5-ALA?+?激光組和NSs-RB-F/cRGD?+?6?Gy組中所有存活小鼠的體內NIR-II熒光圖像;(c) 5-ALA?+?激光和NSs-RB-F/cRGD?+?6?Gy治療的NMIBC小鼠在56天內的生存概率;(d) 第56天解剖的5-ALA?+?激光組和NSs-RB-F/cRGD?+?6?Gy組小鼠膀胱照片;(e) 膀胱的H&E和Ki-67染色代表圖像;(f) CD4和CD8細胞增殖的免疫組化分析代表圖像及定量分析(g和h),來自第56天5-ALA?+?激光和NSs-RB-F/cRGD?+?6?Gy組小鼠膀胱;(i) 第56天5-ALA?+?激光和NSs-RB-F/cRGD?+?6?Gy組小鼠脾臟照片;(j) 脾臟的CD4和CD8細胞增殖的免疫組化分析代表圖像及定量分析(k和l);(m) 第56天解剖的脾臟H&E染色代表圖像
(7)基于NIR-II成像的個性化劑量f-PDT療效評估和生物安全性驗證
研究人員提出基于NIR-II熒光成像的納米轉換器在膀胱癌手術前、術中和術后的應用潛力,可用于實時監(jiān)測腫瘤發(fā)展并在f-PDT中定制放射劑量。通過實驗室自制的NIR光子計數(shù)器系統(tǒng)量化了健康小鼠膀胱的信號-背景比(SBR)并將其標準值設為1.57(圖7a, b)。在對照實驗中,G1組和G2組的膀胱癌小鼠分別接受3 Gy和1 Gy的初始放射劑量,并依據(jù)實時SBR量化結果在后續(xù)治療中調整劑量(圖7c-e)。第56天時,G1和G2組的最終SBR分別為1.49和1.64,達到參考標準范圍內,且存活率顯著高于單次f-PDT或激光輔助PDT(圖7f),顯示出個性化f-PDT的優(yōu)勢。H&E和Ki-67染色分析進一步驗證了NIR-II成像和個性化f-PDT的治療效果,九只存活小鼠的膀胱和脾臟顯示無病變,且CD4和CD8細胞增殖水平顯著恢復(圖7g–j)。解剖后觀察到脾臟結構正常,未見轉移跡象。這些結果表明基于NIR-II成像的非侵入式實時監(jiān)測和劑量調整在治療效果和免疫系統(tǒng)恢復方面的可靠性。此外,安全性評估表明,膀胱灌注納米轉換器對尿路和其他器官未引起毒性,尿液常規(guī)檢查和血常規(guī)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,證明了納米轉換器的生物安全性。
圖7.全程實時監(jiān)測的按需f-PDT。(a) 實驗室自制系統(tǒng)示意圖(M為鏡子,D為二向色鏡,GSM為掃描鏡,EM為發(fā)射);(b) 四只健康小鼠的體內NIR-II熒光圖像(上)及對應的信噪比(SBR,下)(n?=?4);(c) 三次分次光動力治療(f-PDT)實驗方案示意圖;(d) G1組NMIBC小鼠在第0、7、14和56天的體內NIR-II熒光圖像(上)及SBR定量(下)(n?=?5);(e) G2組NMIBC小鼠在相同時間點的體內NIR-II熒光圖像(上)及SBR定量(下)(n?=?5);(f) G1和G2組小鼠在56天內的生存概率(n?=?5);(g) 第56天解剖的G1和G2組小鼠膀胱照片;(h) G1和G2組小鼠在第56天以及G2(x)組在第31天解剖的膀胱的H&E和Ki-67染色代表圖像;(i) CD4和CD8細胞增殖的免疫組化分析代表圖像及定量分析(j),分別來自第56天的G1和G2組及第31天的G2(x)組小鼠膀胱;(k) 第56天G1和G2組及第31天G2(x)組小鼠脾臟的H&E染色代表圖像,插圖為G2(x)組小鼠的脾臟照片;(l) 第56天G1和G2組小鼠膀胱照片;(m) 第56天G1和G2組存活小鼠及第31天G2(x)組小鼠脾臟重量的定量分析;(n) 脾臟CD4和CD8細胞增殖的免疫組化分析代表圖像及定量分析(o),分別來自第56天的G1和G2組及第31天的G2(x)組小鼠
小結:
綜上所述,該研究團隊針對非侵入性膀胱癌治療的臨床需求,提出了一種納米技術輔助的全程實時NIR-II成像導航按需分段光動力療法(f-PDT),用于自體膀胱癌的治療。在傳統(tǒng)以手術切除為主、并依賴活檢的診療體系之外,研究人員設計并實現(xiàn)了一種基于X射線激活的Ln-NSs納米轉換器,能夠通過Ce3?的雙重調節(jié)實現(xiàn)強烈的綠色和NIR-II熒光,為體內診斷、同步治療、實時監(jiān)測和長效預后提供支持。此外,通過自制的多激發(fā)快速NIR光子計數(shù)系統(tǒng),實現(xiàn)了體內NIR-II成像的SBR定量,能實時調整輻射劑量用于術前、術中診斷及術后監(jiān)測決策。盡管結果令人鼓舞,未來的研究方向包括減少輻射劑量、優(yōu)化結構設計以增強NIR-II輻射熒光、擴大樣本量以增強數(shù)據(jù)的統(tǒng)計顯著性、延長監(jiān)測周期評估復發(fā)抑制效果、探索成像信號與腫瘤病理負擔之間的關系,并深入研究分子和細胞層面的免疫機制??傮w而言,該研究團隊展示了基于NIR-II成像導航的f-PDT策略在自體膀胱癌模型中的成功,表明該技術在膀胱癌治療中具有革命性的臨床價值。
![]() |
創(chuàng)賽生物 提供高品質的醫(yī)療產品和服務 |
聯(lián)系我們
廣州創(chuàng)賽生物醫(yī)用材料有限公司 手機:180 2452 3356
|
掃碼關注
關注公眾號 掃碼加客服
|